close


(這篇有點長,慎入。)

 

最近和同事爭執到最近討論的很熱門的兩岸協定,其中一條是開放大陸印刷業來台,台灣的印刷出版業一片嘩然,因為台灣出版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寒冬,一開放大陸業者,幾乎等於宣告了出版業的谷底下面還有一個谷底,人才大量流失後,台灣出版業走入滅亡時刻似乎不遠了。

 

不過我同事不是出版業,事實上,我的公司是製造業,而我們爭辯的點,是貿易協定這件事。

 

基本上貿易協定就是兩國之間協定,你開放了A,我開放了B,雙方各取所需,達到互利的目的,但,我不懂得是,為何會選上出版業?

可以想像台灣向大陸討的,一定是製造業,然後力阻大陸進來的,一定是銀行業,但在這兩大產業中,卻悄悄的犧牲了出版業,這樣對嗎?

「貿易本來就是你來我往,以國家的角度來說,這樣才是對的。」我同事堅持。

基本上我認同,但讓我氣憤的,卻依然是同一個問題,為何選了出版業?

 

就我的認知裡面,製造業歸製造業,銀行業歸銀行業,你可以開放製造業的某部份,但也要用製造業的某部份去交換,這樣才公平,不然製造業成功了,一個與它完全不相干的產業卻因此滅亡了,而出版業的人呢?他們又不能換工作換到製造業去,畢竟產業別差太多,所以這些人流離失所,政府又能做什麼?又打算做什麼?(你叫寫詩的人去當OP嗎?)

 

「原本就是不同產業的交換,這才是國際貿易。」同事繼續堅持。

 

坦白說,我不懂國際貿易,但我覺得討論,並不是「定義和規定」解決問題,但這不是重點,讓我困擾的,依然是,政府為何選了出版業?這問題也許可以繼續延伸,為什麼「大陸政府」選了出版業?

 

出版業是文化事業,它的經濟規模原本就比不上製造業與銀行業,因為經濟規模太小,倒了沒關係,所以政府以經濟為前提的考量下,選了出版業。

而大陸呢?這倒有趣,台灣市場規模這麼小,它拿到這塊餅要幹嘛?很簡單,它要的不是經濟規模,而是出版業非關經濟的重要特質。

 

文化。

 

所謂的文化承傳其實有很多管道,電影,電視,其中一個就是書,書就是出版業,書裡面的文字,更藏了我們先人的軌跡,很多阿公阿媽的語言,我們的環境都已經遺失,但卻會存在在文字裡面,被悄悄的保留下來。

 

這就是出版業,這就是撇開經濟,它之所以存在的理由。

 

於是,政府乾脆的把出版業賣了,大概是覺得將來我們的小孩口袋有錢就好,就算看不懂繁體字了,就算聽不懂阿公阿媽說話了,就算看到毛澤東會敬禮了,都沒關係了。(反正大家小時候看到蔣公銅像也會敬禮?)

 

但,我想這也怪不得政府,畢竟現在經濟是王道,誰經濟弱誰就該死,哪天製造業衰敗了,我和同事可能都要去喝西北風了,你也怪不了別人,誰叫你在一個經濟弱勢的產業。

 

只是我還是覺得生氣,因為我雖然可以試著從國家經濟的角度看問題,但我也覺得國家反而應該學著從底下產業的角度看事情。

 

要以國家的角度來討論事情真的很容易,一句「為了大家好,你就去死吧!」真的很容易。但難的是,「為了大家好,你必須假死一下,但我會讓你保留一線生機。」這就很難了,因為要顧慮的東西變多了,只是政府高官你們薪水這麼高,多想一點不是應該的嗎?

 

不過很可悲的是,我們也許對公司不滿可以換公司,但換國家這件事,真的不是那麼容易,但我想,如果親愛的馬政府在這樣搞下去,不是我們換掉自己的國籍,就是……換掉你!

 

而且,我猜,像我這樣想這樣的人,應該越來越多了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